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336155
 阿彌陀佛-行德慈利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無住生心集 《前一篇 回她的日記本 後一篇》 親密、孤獨與自由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篇名: 親密、孤獨與自由
作者: 阿彌陀佛-行德慈利 日期: 2009.02.02  天氣:  心情:
副標題:關於人生的25道習題

我們都在跳著人際關係的探戈,如何踩著一進一退的完美舞步,敞開心胸擁抱別人,卻又不失去自我,享受自我,

就讓我們一同勇敢地體驗愛、自由與孤獨的真諦!

法鼓文化出版 般若方程式系列第3號書籍 楊蓓著 如有侵權,煩請告知


探索自我是沒有盡頭的


人對於自己需求的瞭解跟掌握,不能只限於表面,必須很深刻地一層一層往內探索,否則無法探究到真正的

需求,這個過程可以稱為反省.


很多心理學家在講述人的需求時,可能都講得簡單,可是在實際執行的過程當中,會發現到人在面對自己內

正真正的需求時,其實很不容易.因為人的需求與生命意義,是絕對相關的.自己內在真正的需求就是要尋找,慢

慢地尋找,甚至要從一些小小的線索開始往下探索.其實生活中發生的每件事,我們都可以一路探索下去,然後慢

慢發現自我,找到自己的需求.


在生活中,我們可以試著抓住一個毛線頭,順著毛線頭一路追、追、追,逐漸地會看到毛線頭裡是些什麼,看

清楚以後,對於修正自己的行為會有絕對的幫助.有時我們看清楚了以後,會發現人有幾樣根本需求,是不太容

易超越的,譬如說希望被愛、希望被瞭解、希望被肯定、希望自由,這就是馬斯洛(A. Maslow)提出的需求階層

(2).人就帶著這些需求來來回回、裡裡外外地追逐,一輩子沒完沒了,這是人類生存的限制,同時也是所有痛苦

和快樂的來源.


現在有那麼多人修行是為了尋求開悟,因為開悟見了空性之後,這些需求比較容易放掉,即使無法立即完全

超越,至少知道怎麼超越,也明白超越之後是怎麼回事.沒有開悟時,人就是一直在裡面轉,通常需求本身也是我

們執著的根源,這是很有趣的事.


內省助我們建立親密關係


由修行的角度來看人際關係的互動,最重要就是減少把負面情緒往外射出去刺傷別人,而是要往內觀看,把

負面情緒看成是一個很好的修行線索.自如何把負向的情緒,變成是跟別人更靠近的一個過程,這是一個技術性

的問題.


譬如剛剛我所舉的例子,整個過程中,對方對我說了一些話,讓我覺得心裡不痛快,如果我在反省的過程中,

可以跟對方分享這個內省的過程,結果可能就很不一樣.可能一開如我會告訴對方,其實我心裡對你是存有意見

的,我有一些不愉快的感覺,如果跟他人分享的是自己的反省過程,那彼此之間的關係就不會倒退反而更為靠近.


其實建立親密關係是要經過這樣的過程,透過一個內省過程,然後與別人分享,讓對方有機會深入瞭解你,但

那需要非常大的勇氣.如此一來,負向情緒反而變成是親密關係的橋梁,夫妻情侶之間很需要這種溝通,可是有時

候卻很難,因為生活模式已經習以為常,突然跳出這種溝通方式時,對方會感到突兀,不明所以.


親密,人人渴求,而親密關係本身其實就是一個修行的道場,如果可以透過對自己操控行為的覺察,尋找執

著的根源,透過負向情緒的反省,反覆提煉互動之間真實面對的勇氣.親密,就離我們不遠.


[註釋]

(1):可參閱作者著作《自在溝通:EQ成長的泉源活水》中,關於薩提爾(Virginia Satir)的冰山理論部分.

(2):馬斯洛認為人類基本上有五大需求:溫飽、安全、愛與被愛、受尊重及自我實現.
標籤:
瀏覽次數:73    人氣指數:6473    累積鼓勵:320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無住生心集 《前一篇 回她的日記本 後一篇》 親密、孤獨與自由
 
住戶回應
 
時間:2009-02-03 20:33
他, 49歲,高雄市,製造/供應商
*給你留了一則留言*
  
作者回覆說[2009-02-04 07:18]:

一旦找到,就要朝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的堅信,深信邁進.

 
時間:2009-02-03 18:36
他, 49歲,高雄市,製造/供應商
*給你留了一則留言*
  
作者回覆說[2009-02-03 19:56]:

還好人能舉一反三,願意做就不難.

不過我發覺這事剛好跟念佛相反,念佛是做起來容易,可是很難讓人相信.



給我們一個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