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336155
 阿彌陀佛-行德慈利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生活的藝術 《前一篇 回她的日記本 後一篇》 生活的藝術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篇名: 生活的藝術
作者: 阿彌陀佛-行德慈利 日期: 2009.08.31  天氣:  心情:
THE ART OF LIVING
生活的藝術
葛印卡老師講內觀
佛陀教育基金會印贈

發行人:簡豐文
出版者:財團法人佛陀教育基金會
地址:台北市杭州南路一段五十五號十一樓
網址:http://www.budaedu.org
電話:(02)23951198
傳真:(02)23913415
贈送品,歡迎翻印,功德無量
本會網站,講經音檔、文字檔、內涵豐富,請多利用

THE ART OF LIVING. Copyright@1987 by William Hart. All rights reserved.
中文版權由VRI (Vipassana Research Institute)授權

若有意願學習內觀,台灣內觀中心的網址如下:www.udaya.dhamma.org

如有侵權,煩請告知





身體運作過程之外,還有心理運作的過程,也就是「心」.雖然摸不到也看不到,但是「心」與我們的關聯

似乎比「身」還要密切:我們或許可以想像,在沒有了肉體之後,心仍有可能存在,但我們卻難以想像,沒有了心

,該如何存在下去.然而,我們對心的了解,何其有限,對心的控制力,又是何其薄弱.它常常違背我們的意願,做些

我們不想要做的事.我們對意識表層的掌控力是微乎其微,至於潛意識,則似乎完全超乎我們的掌握或了解,其中

充滿了各種我們可能不認同、或並未察覺的力量.


就像審視他的身體一樣,佛陀檢查他的心.他發現廣泛、全面地來看,心是由四種運作過程所組成的:認知

(vinnana,識蘊),辨別(sannaa,想蘊),感受(vedana,受蘊),以及習性反應(sankhara,行蘊).


第一種運作過程是認知(識蘊),是心接收的部分,是一種未辨別的覺察或認知的作用.純粹只將身心上所發

生的任何現象及接受到的任何訊息予以接收.它只記載各種經驗的原始資料,而不加以辨別名目,或作價值判斷.


第二個心理運作過程是辨別(想蘊),是一種辨識的作用,這個部分是辨別識蘊所接收下來的任何東西.它將

輸入的原始資料,予以分辨、命名、歸類,並且作出正面或負面的評價.


接下來的部分是感受(受蘊).事實上,每當接收到任何訊息,感受立刻生起.它是一個訊號,表示某件事情正

在發生.只要不對訊息加以評價,感受就會保持中性.但是,一旦對輸入的資料賦予價值判斷,感受就隨之變得愉

悅或不愉悅.


如果感受是愉悅的,就會期待這愉悅的體驗能夠延長或強化;如果感受是不愉悅的,就一心想將它排除終止

.結果心會生起喜歡或厭惡的習性反應.(註一)舉個例子來說,當耳朵運作正常,聽到了聲音,這是認知(識蘊)在

作用.當聲音被辨識出是正面或負面的語言時,辨別(想蘊)已經開始運作.緊接著感受(受蘊)開始起作用,如果是

讚美之辭,就會生起愉悅的感受,如果是粗言辱罵,就會生起不愉悅的感受,而習性反應(行蘊)亦隨之而生;如果

是愉悅的感受,我們就喜歡它,期望能多得到一些讚美;如果是不愉悅的感受,我們就討厭它,想要終止辱罵.


其他的感官接收到訊息後,也生起同樣的運作過程:識(認知)→想(辨別)→受(感受)→行(習性反應).這四

種心的運用,遠比組成物質實相的粒子,變化得更快.當感官接觸到任何物質的瞬間,這四種心理運作過程就如電

光石火般,迅速地發生.隨著接下來每一接的瞬間,這四個過程都一再重複.然而,這過程發生得如此迅速,以至於

我們無法察覺到正在發生的實相.只有當某種特定的習性反應,一再重複地發生了好一段時間,形成明顯、強烈

的心態時,我們才能在意識的層次,覺察到它.


用這種方式來說明「人」,最令人震驚的,不在於「人具有什麼」,而在於「人沒有什麼」.無論是西方人

或東方人,是基督徒、猶太教徒、回教徒、印度教徒、佛教徒、無神論者、或是任何人,每個人都與生俱來地

認為:有個「我」存在,一個恆存不滅的自我.我們不假思索地認定,十年前的那個人,基本上和今天的這個人是

同一個人,十年後也還是一樣,或許死後還會繼續存在於來生.無論我們相信何種哲學、理論、或信仰,事實上我

們每個人都帶著根深柢固的信念在過日子:「過去的我、現在的我、未來的我」.


佛陀對這種出於本能的自我認知提出質疑.他這樣做,並不是提出另一種思考觀點,來與其他各家的理論抗

衡,佛陀一再強調,他並不是提出一種觀點,而僅是敘述他親身經歷的真理,這真理是任何人都可以親證的.佛陀

曾說:


覺悟者已捨棄所有理論,因為他已親見物質、感受、辨別、習性反應、認知(色、受、想、行、識)的真相

,以及它們的生起和滅去.(註二)


佛陀發現,不管表相如何,事實上,每個「人」都是一連串前後不同但相互關聯的事件.每個事件都是前一事

件的結果,而且毫無間斷地接續下去.這些密不可分的事件接連地發生,表面上看來是連續不變的、是完全相同

的一個人,但這只是表面的實相,不是最終的真理.


我們或許可以給一條河取個(固定的)名字,但事實上,它只是不斷流動的水,從未在河道中稍作停留.我們可

能會視燭火為持續不變的東西,但是如果我們細看就會了解,事實上它只是燈芯燃的瞬間火焰,然後立刻就會被

新的火焰所取代,片刻不停.我們談及電燈的光,卻從來沒有停下來想想,它實在就像河流一樣不停的流動,一股

能量因極高頻率的振動,而流過燈絲.每一瞬間在新的東西生起,它是過去的產物,而在下一刻又被另一個新的東

西所取代.這些事件的接續是如此地迅速無間斷,以至於很難加以分辨.整整個過程中的某個片段,我們不能說

,現在這個片段和之前的片段是完全相同的:也不能說,它們是完全不同的,不過,流動的過程的確發生了.


同樣的道理,佛陀了悟到,人並不是已經成型的、永恆不變的實體,而只是時時刻刻不停流動的過程.沒有

真正的「眾生」,只是不斷的流動,不斷形成的過程.當然,在日常生活當中,我們必須與人相處,彼此將對方或多

或少視為既定的、不變的本質.我們必須接受外在的、表面的實相,否則的話,就完全無法過日子了,外在的實相

是一種實相,但只是表面的實相.就更深層來說,真正的實相是,整個有生命、無生命的宇宙,都處在一種持續的

變化狀態之中--不斷地生滅、生滅.每一個人事實上都是瞬息萬變的次原子微粒之流,加上認知、辨別、感受、

以及習性反應(識、想、受、行)的心理運作過程,這些心理的運作過程比身體(色)過程的變化還要迅速.


這就是每一個人念念不忘的「自我」的最終實相;這就是我們身處其中的身心連續事件.如果我們能直接體

驗、而正確地了解,就可以找到離苦之道.
標籤:
瀏覽次數:52    人氣指數:4252    累積鼓勵:210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生活的藝術 《前一篇 回她的日記本 後一篇》 生活的藝術
 
給我們一個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