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336155
 阿彌陀佛-行德慈利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生活的藝術 《前一篇 回她的日記本 後一篇》 生活的藝術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篇名: 生活的藝術
作者: 阿彌陀佛-行德慈利 日期: 2009.10.12  天氣:  心情:
THE ART OF LIVING
生活的藝術
葛印卡老師講內觀
佛陀教育基金會印贈

發行人:簡豐文
出版者:財團法人佛陀教育基金會
地址:台北市杭州南路一段五十五號十一樓
網址:http://www.budaedu.org
電話:(02)23951198
傳真:(02)23913415
贈送品,歡迎翻印,功德無量
本會網站,講經音檔、文字檔、內涵豐富,請多利用

THE ART OF LIVING. Copyright@1987 by William Hart. All rights reserved.
中文版權由VRI (Vipassana Research Institute)授權

若有意願學習內觀,台灣內觀中心的網址如下:www.udaya.dhamma.org

如有侵權,煩請告知


第七章 慧的訓練


持戒和修定都不是佛陀獨特的教導.這兩者在佛陀開悟之前都已廣為人知,且行之已久.事實上,他在尋求解脫之道

時,曾跟隨兩位老師修定.所以在修定方面,佛陀的教導和傳統的宗教並沒有多大的差異.所有宗教都強調道德修養

的必要性,並且也都可以藉著祈禱、宗教儀式、斷食、苦行、或是種種禪坐方式達到喜悅的境界.這類修行的目

的,只為了求得高度集中的禪定狀態,也就是宗教神秘論者所經歷的「狂喜」狀態.


這種專注力的訓練,即使尚未發展到最高境界,也有極大的助益.因為藉由注意力的轉移可以使心靜下來,否則就會

起貪愛和瞋恨.例如,為了防止怒氣的爆發,慢慢地數到十,就是一種「定」的基礎形式.其他更明顯的方式,就是複

誦字或咒語,或專注於一個視覺對象.這些方法都能見效,因為當注意力被轉移到不同的對象上,心就會變得寧靜

安詳.


然而,用這種方法得到的平靜,並不是真正的解脫;無庸置疑的,修定會帶來極大的好,但效果只限於心的意識

表層.早在現代心理學發明的二十五世紀之前,佛陀就已經體悟到潛意識的存在,稱其為「隨眠」(anusaya,潛藏

內心底層的不淨煩惱).佛陀發現,轉移注意力可以很有效地在意識層面對付貪愛和瞋恨.但是並無法真正將其祛

除,反而將它們推進深層的潛意識中,在那兒它們屬於冬眠狀態,卻是一樣的危險.在心靈的表層,可能顯得平靜詳

和,但是心底深處卻有如一座潛在的火山,充滿了被壓抑的負面情,遲早會爆發開來.佛陀曾說:


一根根深柢固的樹,即使被砍伐了,仍會生出新芽;如果貪瞋的積習未被根除,痛苦就會一再地重現.(註一)


只要貪、瞋的根仍存在潛意識中,一逮到機會,它就會發芽重生,帶來痛苦.正因為如此,成佛前的悉達多王子,當時

已經達到了修定所能成就的最高境界,然而,他不以為他已經達到解脫,而決定繼續找尋離苦得樂之道.


他看出兩個選擇.一個是欲樂之路,就是放縱自己去追求一切感官的享樂.不論我們是否自知,欲樂正是一般世人所

選擇的路.但是他清楚地看出,這個選擇並不能帶來真正的快樂.因為宇宙間沒有任何人能夠永遠事事如願,或是終

其一生心想事成.走這條路的人,當他們無法如願時,就會不可避免地感到痛苦,也就是說,他們因為失望和不滿足

而痛苦.但是,即使事情如其所願,他們也同樣會痛苦:因為他們擔心所喜愛的東西會消失無蹤,他們害怕這滿足的

一刻,瞬間即逝,而事實上,世事正是如此變幻無常.這樣的人,內心永遠不安,他們會不斷地追尋、得到、又失去

.未成佛前的悉達多在離開世俗生活、出家修行之前,曾親身經歷過這條路,所以他知道欲樂絕不是通往安詳之

路.


另一個選擇是苦行之路,就是自我約束,刻意不去滿足自己的慾望.在二千五百年前的印度,這種自我宕定的苦修方

式曾經被發展到極致.苦行者避免所有的享受,並且刻意虐待自己,讓自己遍嘗煎熬.苦修所持的理論基礎,是認為

藉著自我處罰,可以克服貪、瞋的習性,從而淨化內心.在全世界的宗教生活裡,這類苦修是很普遍的現象.悉達多

王子出家之後,曾經歷了多年的苦行生活,試過多種苦修的方法,直到變得瘦骨嶙峋,仍不得解脫.他因此體悟到,虐

待身體並不能化心靈.


事實上,苦行的自我約束並不需要這麼極端.我們可以用比較溫和的方式,來避免引發不當行為的慾望.無論如何,

適度自我約束的苦行,顯然比自我放縱的欲樂要好得多;因為這種修行,至少可以讓人避免不道德的行為.但是,如

果自我約束是靠自我壓抑而來,那麼心理壓力會增強至危險的地步.所有壓抑的慾望會有如洪水一般,在自我否定

的堤防後面澎湃洶湧;終有一天,滾滾洪流會決堤而出,大肆破壞.


只要貪瞋的根仍在心裡,我們就不能享有真正的安詳.持戒雖然有所幫助,但不能只靠意志力去把關;培養定力確實

有用,但也只能解決部分的問題,不能解決內心深處的煩惱的根本、污染的根源.只要這些根仍舊深埋在潛意識中

,就不會有真正持久的快樂,也無法解脫.但是,如果能將習性反應的根源從心中斬除,那就不用擔心不良的行為會

一再出現,也沒有必要壓抑自己.因為導致不良行為的衝動已經消失.當我們不再有尋尋覓覓或自我否定的壓力時

,就可以真正生活在安詳之中.


有一個方法可以讓我們深入內心,剷除貪、瞋、痴的病根.這方法是佛陀所發現的;智慧的訓練,這引導他開悟,它

稱之為內觀,是培養洞察力,以觀察自身的本質.藉著這個洞察力,一個人可以辨識並止息痛苦的原因.佛陀發現這

個方法而獲得解脫,並且終其一生,以此法教化眾生.它是佛陀教導中獨特之處,也是佛陀最重視的一部分.佛陀曾

一再地強調:


以戒而得定,則定力有成且殊勝;以定而得慧,則智慧有成且殊勝;以慧作根基,則遠離煩惱與不淨.(註二)


「戒」和「定」本身雖有價值,但真正的目的,是為了開展「慧」.只有開發智慧,才能讓我們在自我放縱和自我壓

抑的兩種極端之間,找到真正的中道.藉著持戒,我們可以避免做出不正當的行為,可以避免內心的強烈激動;藉著

修定,我們進一步使心平靜,同時使心成為一個有利的工具,以便檢查自己;但是,唯有藉著培養智慧,我們才能透視

內在的實相,遠離所有的無明和執著.


八聖道中有兩個部分是屬於智慧訓練的範疇,那就是正思維和正見.
標籤:
瀏覽次數:86    人氣指數:5086    累積鼓勵:250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生活的藝術 《前一篇 回她的日記本 後一篇》 生活的藝術
 
給我們一個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