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336155
 阿彌陀佛-行德慈利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開顯生命的無盡藏 《前一篇 回她的日記本 後一篇》 開顯生命的無盡藏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篇名: 開顯生命的無盡藏
作者: 阿彌陀佛-行德慈利 日期: 2010.01.10  天氣:  心情:
開顯生命的無盡藏--幸福快樂的源頭活水


口述:周易之


文字整理:遊雲


2培養智慧的方法


中國古代培養人才,從根本來看,即是著眼於智慧的養成.因此,要培養智慧,可由傳統培養人才的方法來探討

,亦即從「見地、器量、德行、學問」四方面來落實.


(一)見地的提升:


有位年輕人拜師於一位玉石專家的門下,學習如何鑑賞玉器.每次年輕人去拜見老師,老師總是拿一塊玉,放在

年輕人手中,然後就天南地北地閒聊起來,泡茶談天,從來不談鑑賞的方法或學問.幾個月過後,年輕人終於忍不住

了,向老師請教:


「我已經來這麼久了,為何老師你還沒有開始教我呢?」


老師笑了笑,轉身從櫃子裡拿出另一塊玉交給年輕人,年輕人一拿到手,馬上喊出來:


「這塊玉不一樣,不像以前那些玉那麼好!」


原來,老師幾個月來給年輕人把玩的,都是最頂級上乘的玉,年輕人熟悉了上等玉的細緻與溫潤,對於次級品

,馬上就有能力分辨出來.


從上述的故事,我們可以觸類旁通的體會到,要培養高明的見地,一定要從經典中探求.


而中國古代的教育,就是從釋道儒三教經典出發,讓兒童背誦經典.佛家、道家、儒家的經典,都是古聖先賢的

智慧結晶.古時兒童「先求熟讀,不急求懂」,約莫到十多歲,老師才開始講解.在古代,不乏年輕人考取進士後,國

家就派任到地方做一縣之長,他們就已經有能力處理政務,且對世事通達明瞭了.我們不禁反思,現代的年輕人是否

有這樣的能力?


由古代與現代的教育方式不同,從結果可以看出--學習經典中的智慧,所培養出的見地,對人有多麼深遠廣大

的影響和助益!


若將「見地」二字分開解說:


「見」是所見正確,猶如大地安穩不動,能生堅定不移的大信心.


「地」是普轉一切,猶如大地為萬物所依,能生長萬物,普利一切萬物.正如易經云:「君子以厚德載物.」所

以,有了高明的見地,自然會以堅定無比的信心,盡己所能地發揮廣利人群的功能.


小澤征爾是日本著名的音槳指揮家,一次他去歐洲參加指揮家大賽,在進行前三名決賽時,是最後一位參賽者

.評判委員會交給他一張樂譜,小澤征爾以世界一流指揮家的風采,全神貫注地揮動著指揮棒,指揮世界一流的樂

團,演奏具有國際水平的樂章.正演奏中,小澤征爾突然發現,樂曲中出現不和諧的地方.


起初,他以為是演奏家們演奏錯了,就指揮樂團停下來重奏一次,但仍覺得此段樂曲同樣不諧調.因此他又特

別詢問:是否樂譜有誤?這時,在場的作曲家和評判委員會權威人士,都鄭重地聲明樂譜沒有問題,而是小澤征爾自

己的錯覺,他被大家弄得十分難堪.在這莊嚴的音樂廳內,面對幾百名國際音樂大師和權威人士,他不免對自己的判

斷產生了動搖.但是,他考慮再三,堅信自己的判斷是正確的,於是大吼一聲:「不!一定是樂譜錯了!」他的喊聲一

落,評判台上所有的評委們立即起身,向他報以熱烈的掌聲,祝賀他大賽奪魁.


原來這是評委們精心設計的圈套,以試探指揮家們在發現錯誤,而權威人士又不承認的情況下,是否能夠堅信

自己的判斷.因為,唯有具備這種素養的人,才真正是世界一流的音樂指揮家.前二位參與決賽者雖然也發現了問

題,但受權威人士左右而動搖了自己的正確判斷.只有小澤征爾相信自己,而不附和權威們的意見,因此獲得了這次

世界音樂指揮家大賽的桂冠.


由這個例子可以清楚看到,若是見地正確,必然會生起堅定不動搖的大信心,即使有千百人與之看法不同,仍然

不會影響其堅固的信念.


而真正的「見地高明」,包含兩個層面:不但要看得深遠、廣闊、正確;還要愈難愈堅定,愈挫愈奮勇.前者是

「解得透徹」,後者是「行得徹底」.僅有知,而沒有用心投入去實踐及反省,是無法學到真正的智慧.唯有用心去

做,從學習中不斷深入反省.體會,進而融會貫通,所得到的領悟與經典的真理相應時,才稱得上「正知正見」.


(二)「器量」的寬宏:


是需要從學吃虧、肯吃虧做起,才能漸漸養成器量.當人願意分享,歡喜退讓,樂於吃虧時,就是「器量」的

展現.


希爾年輕時去採訪鋼鐵大王卡耐基.卡耐基很欣賞希爾的才華,對他說:「我向你挑戰,此後二十年,你能否把

全部時間都用在研究美國人的成功方法上,然後提出一個答案,但條件是,除了寫介紹信為你引見這些成功人士外

,我不會給你任何經濟支援,你肯接受嗎?」


雖然沒有酬勞,但是希爾接受了挑戰.在此後的二十年裏,他遍訪美國最富有的五百名事業成功人士,寫出了震

驚商場的《成功定律》一書,並成為羅斯福總統的顧問.


「肯吃虧」,就是希爾之所以能成功的全部秘訣.希爾後來回憶說:「全國最富有的人,要我為他工作二十年而

不給一點兒報酬.一般人面對這樣荒謬的建議,肯定會覺得太吃虧而推辭的,但我沒有這樣想,我認為若能接受這

種要求,才可能會有更燦爛的前途.」


中國古時有一位林退齋尚書,他福德深厚,子孫滿堂.在臨命終的時候,子孫跪在面前請求訓示.林退齋道:「沒

有別的話,你們只要學會吃虧就行了.自古以來,許多的豪傑,只因為不能夠吃虧,而壞了許的多事啊!然而從古以

來,也有許多的英雄,只因為能夠忍辱.吃虧,而成就了許多大事!」


把不可以吃虧,不可受人欺負當作做人原則的人,可以在課堂上扔下書本和教授吵架;可以在旅遊途中,為了一

點點小利和小販爭執;有一點點不順心,就想要離開公司;對待感情,總要他(她)對我,比我對他(她)好,計較著他用

七分我用三分,或他六我四.


心裏總反覆提醒自己:不可以吃虧!但往往回首人生,當他們重新想起,卻總是發現,其實可以找到更好的進退

方式.因為,和教授吵架的後果,是那門課不肯用心學習,因此無法拿到好的成績;旅行時無謂的爭執.沖淡了遊興

;憤然離職後,是心情平復後長時間的懊悔;至於感情,總是計較得失,卻失多得少.


其實,越是不計較吃虧的人,越能開顯智慧,進而得到真正幸福快樂的人生.能夠體會「吃虧是福」個中的滋

味,參透「做人要吃得了虧」的道理,人生也才會有更寬廣的轉機,幸福之門也會在不計較中逐漸開啟.


古人有云:「受人之恩,雖深不報,怨則淺亦報之;聞人之,雖隱不疑,善則顯亦疑之.此刻之極,薄之尤也,宜

切戒之!」


又云:「受人之惠,雖淺必報,怨則深亦了之,此寬厚之學也!」


由古人的教誨學習到,要養成自己開闊的器量,須奉行「小恩必報,大怨善了」的寬厚之學.


(三)「德行」的淳厚:


至於培養「德行」的方法之一,是無所求的服務、奉獻、犧牲.歷史上和現今社會中許多有德者,例如范伸淹

、證嚴法師、德蕾莎修女等,無一不是無所求的服務、奉獻、犧牲,而成就舉世尊崇的德行.


以范仲淹為例,他對自己要求相當嚴格,對兒女也不例外,凡事以身作則來教導子女.他常說:「我在夜晚就寢

時,就全計自己一天的飲食費用,及朝廷俸祿與我一天所做的事情.如果自奉的費用與所做的事二者相當,就能夠打

著鼾聲熟睡;如果不是這樣,就不能安眠.第二天一定要特別多做一些事補回來,使所做所為對得起朝廷的俸祿.「

他教育子孫堅持清貧儉約的家風,就是結婚的大喜日子也不能輕易浪費.然而他卻輕財好施且對人寬厚,他的四子

三女都有很好的教養和成就.


設置義田、義莊來救濟族人,一直是范仲淹的心願,雖然從立志到完成,長達三十年之久,但他不氣餒,最後終

於達,而且把義行遺留子孫.起初,他財力不足,無法實行,一直到他當上了陝西經略安撫招討使及參知政事(副宰

相),才有了較高的官俸和賞賜,來完成他的心願.他在蘇州附近購買幾千畝的良田,做為義莊、義田,用收穫所得

,來周濟族中的窮人.使族人個個有飯吃,人人有衣穿,不必因天災、人禍而挨餓受凍.並興辦義學,使之具有社會慈

善教育機構的功能;而范仲淹的兒子純仁更繼承父志,將義田擴大為三倍,更使未代以至後人相效法,影響後代

甚鉅.


他的胸襟寬大,恐怕不是一句「宰相肚裏能撐船」就能詮釋.「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一語道出

了范仲淹普濟天下的仁者胸襟;而施濟貧苦養活族人的「義田」、「義莊」正是范仲淹美德的具體呈現.


(四)「學問」的累積:


而「學問」增長之道,則重在一個「勤」字,所謂「學海無涯,唯勤是岸」.唯有勤奮學習,才能有所收穫.


中國著名的現代水墨大師李可染,在各界普遍肯定他的藝術成就後,仍自謙地說:「我自己讀書不夠,學習不

夠,頭髮白了,感覺自己還是個小學生.」又說:「我不是依靠什麼天才,我是困而知之,我只是一個苦學派.」七十

大壽時,他為自己的藝術歷程作了總結,鐫刻了兩枚印章:「白髮學童」和「七十始知己無知」.可見其治學的嚴

謹,和終身學習與反省的精神.


魯訊是二十世紀中國重要的作家,新文化運動的領導人,對於五四運動以後的中國文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許

多人稱他為天才,但他卻說:「哪裡有天才?我是把別人喝茶或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學習上.倘能生存,我當然仍要繼

續學習.」


從這些人的身上我們學習到,任何學問的增長,都由不斷努力學習而來.唯有精勤積累,由淺至深,才能在一個

領域中有所成就.
標籤:
瀏覽次數:417    人氣指數:4417    累積鼓勵:200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開顯生命的無盡藏 《前一篇 回她的日記本 後一篇》 開顯生命的無盡藏
 
給我們一個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