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1949045
 捷客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有想法的媽媽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官員失言 透露不在乎人民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篇名: 做自己那麼難?
作者: 捷客 日期: 2022.07.15  天氣:  心情:
為什麼做自己那麼難?專家:學習「建立自我」,調整對自我的看法與這個世界互動的關係

這幾年,在乎他人感受與眼光的台灣社會,開始重新思考「自我感受」與「做自己」的重要性。但在「做自己」時,也會出現不同意見。

有些人的「做自己」,可能會被視為任性、具有傷害性的;

有些人的「做自己」,卻十分艱難,根本不知道從何下手。

當然,對於很少「做自己」,總是以他人感受與標準為主的人們,「做自己」是一項很難的功課。因為我們必須先有辦法了解自己,才知道要怎麼與這個世界互動,還有怎麼保護、展現自己。


做自己,有兩個很重要的關鍵
也就是說,「做自己」的重點,不僅僅是「自己」,而是有兩個很重要的關鍵:

■ 我想要怎麼表現自己?

■ 我想要怎麼和世界建立關係?

我當然能很任性、不在乎他人感受地去表現自己,並用這種方式與世界建立關係;我當然也可以表現自我的意願,但是尊重他人的選擇。

我認為,「做自己」之所以這麼難,跟我們很少有機會摸索自己的感受與需求有關。

特別是很多受過羞辱創傷的人們,對於他人的情感、標準等很清楚(說不定連巷口的阿嬤是怎麼想的都知道),但相對的,對於自己的感受、情緒與標準,其實是很模糊的。

連帶著,自己的樣貌也變得不清楚。

當我們是以一種「不清楚自己的樣子」去探索在世界的位置時,如果想要「做自己」,有著羞辱創傷的人們,最有可能出現兩種樣貌:

一、覺得我就是我,我怎麼做、怎麼表現都可以。你們應該要來配合我、接納我的「全能嬰兒」的任性狀態。一旦自己的欲望、需求沒有被滿足,立刻情緒上來、非常激烈反應,甚至會因而怪罪他人。

二、因為對於自己的樣貌並不清楚,因此小心翼翼地與世界、周圍的人互動,想從他人的反應中,摸索出自己「適合的樣子」,讓自己可以安全的待在這個世界裡,有個小小的位置。

【延伸閱讀:童年被否定、長大羞辱人...有「羞辱創傷」卻不自覺?探究你的創傷,傷口被看見才會被療癒】

為什麼做自己那麼難?
這兩種樣子,看似落差很大,但卻都是「做自己」的摸索過程。因為「做自己」最困難的是:

當我們不清楚自己的樣貌時,需要開始去找回自己的感受、需求,去摸索自己真正的樣子,然後慢慢地、讓自己有勇氣表達出來。

這個自己,有可能不會被每個人接受,但是,這就是我想要用以活在這個世界、和他人產生關係的樣貌。

當我們可以接受這個樣貌的自己時,他人的接受與否,我們就比較有機會尊重對方、不被影響;但相對的,若我們對於這個「自己」沒有把握,甚至不太能接受時,我們就會對他人的反應十分敏感,而這個「他人反應」的刺激,又會促使我們出現兩種最常見的表現:「我不管你,你就是要來滿足我或接納我」,或是「我要看看這個自己會不會影響到別人,會的話,就收起來」。

這兩種反應,正是我們在小時候面對這個世界、探索自我時,最容易出現的兩種狀況。

而我們會從他人的反應中,開始慢慢調整對自我的看法,以及與這個世界互動的關係。這就是我們學習「建立自我」──也就是「做自己」的過程。

對許多小時候被心理控制、受過羞辱創傷的孩子,由於曾經被剝奪了這樣的機會,他們沒有辦法經歷這樣的過程,於是即使長成大人了,自我還是小小的,沒有長大過。

這樣的「做自己」,在還沒有了解自己真正的樣貌,以及自己想要成為的樣子時,很容易就如孩子般的呈現,有時對於關係、互動與自我,甚至會具有爆炸性或傷害性。


「做自己被懲罰」的情緒重現
如此,探索自我真正的樣貌、想如何與他人互動,其實才是「做自己」最重要的關鍵,而這個探索的最重要依據,就是在兩個重點上:

■ 自己的感受

■ 自己的感受如何表達出來,讓別人知道。

但這兩件事,對於受過羞辱創傷的孩子來說,是最為困難的;因為在他們過往的經驗中,自己的感受是會被無視、表達自己是會被懲罰的,而懲罰中,最嚴重的就是「羞辱」。不論這個羞辱的形式是責罵、情感撤回的忽略,或是拳打腳踢,基本上來說,都是對於孩子自我價值的否定。

面對這樣的懲罰,孩子會對「表達自己」這件事覺得危險、感到害怕,也會從過往經驗中覺得:自己的表達不見得可以被接受、被理解,甚至還會被懲罰、被攻擊,因此「做自己」這件事,就變成一件困難的事。

長大之後,最常見的,就是繼續以他人的感受與需求為依歸,但是也會出現如前所說,因為過往未曾在父母身上,感受過被無條件愛著、照顧著的「全能嬰兒」的狀態。長大之後,不再受到箝制時,就會想要在其他人身上,滿足自己這部分的需求,卻誤認成這是「做自己」,其實是很大的誤會。

因為,嬰兒身上所有的,最重要的是「活下去的欲望」,而身為長大的人,不只有這個部分,還會有想愛人、關心別人、與他人建立關係,甚至自我實現的部分。

在來不及感受時,隨意地把自己的情緒表現出來、說出自己的需求,就覺得別人要配合,不配合就是拒絕我或不愛我……這僅僅是嬰兒般的欲望,和「做自己」還是有一些落差的。

不過,若你曾在「表達自己」時被懲罰,而沒有機會探索自己的樣貌,很有可能在剛踏上這條路上時,會先經歷過前述的狀況。那都沒有關係,只要我們不要停在這裡,能夠繼續摸索、了解自己的情緒與感受樣貌,我們就有機會可以選擇自己要與他人互動的樣子,就可以慢慢的往前走。

「了解自己的感受」與「讓自己彈性、有選擇」,就是「建立自我」,也就是「做自己」很重要的指南針。


避免強化「內在的負面標籤」
不過,要「建立自我」這件事,對於受創過的我們來說,有時並不容易。這與我們在過往的創傷中,容易形成負面的自我認同,會使得我們對自己有一些負面的看法、影響與他人的互動與關係,形成內在會有一種「自我應驗預言」。

自我應驗預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是指:我預測這件事會發生,而它真的發生了。但它發生的原因,與我下意識地做了一些事,讓事情最後真的往這個部分發展有關。

這個負面的預言──也就是我們極力想避開,卻又覺得自己一定會被如此認為的部分,有時會因我們的行動,讓這個「預言」更容易發生,反而使得我們繼續強化內心形成的「標籤」。

例如:我覺得我就是會「被遺棄」,大家都不會喜歡我。於是,我因為害怕受傷,就減少跟他人的互動。別人找我,我也都拒絕,最後我必然會孤獨。然後我就想著:「啊,終究我就是會一個人孤零零的。做什麼,都沒有用。」

而這個「內在的負面標籤」,也有可能是別人貼上去的,但受創傷的我們,在與他人互動的過程中,自己僵化的防衛機轉、生存策略等,很可能更強化這個標籤。

而這個強化的「內在負面標籤」,一旦成為我們生命腳本的主要情節,我們就會在與他人的互動關係中,不停重複這樣的情節與腳本,這就是所謂的「強制性重複」:我們重複地和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場景下,演出同樣的創傷劇本。

因此,「內在負面標籤」對我們的影響重大。以下,說明幾種羞辱創傷常見的內在負面標籤,以及這些負面標籤對我們「人生腳本」的影響。

※本文寶瓶文化《羞辱創傷:最日常,卻最椎心的痛楚》
標籤:
瀏覽次數:149    人氣指數:149    累積鼓勵:0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有想法的媽媽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官員失言 透露不在乎人民
 
給我們一個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