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值服務
住戶搜尋
心情貼
直播
感興趣
手機交友
還沒登入愛情公寓嗎?
還沒加入愛情公寓嗎?
馬上進入公寓和
10,552,462
個住戶交朋友~
最新留言
想聊天
對我感興趣
互相感興趣
想約會
逗一下
日記留言
紅包抽抽樂!小資變土豪!
素人也能成為明日之星!
移除此區廣告請加入VIP
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
3465840
Johnson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為什麼常常要唱歌?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華新科4月EPS年增5.5倍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檢舉原因
此為詐騙帳號
此為廣告帳號
此為援交帳號
他未滿18歲
此為不雅及騷擾留言帳號
其他
篇名:
打破留學中國、前程似錦幻想
作者:
Johnson
日期: 2018.05.26 天氣:
心情:
北京清華法學院畢業生的觀察:打破「留學中國、前程似錦」的四大幻想
近日在社群網站上,看到幾則關於「中國大學好棒棒、台灣高中生心之所向」的分享,著實令筆者難以理解——私以為這些「明顯的錯誤印象」早應該被發現了,而不是繼續以訛傳訛。但顯然情況並非如此。
因此,以下希望藉由一些自身的經驗分享(筆者曾就讀於北京清華大學法學院),減少台灣學生們因媒體誤導,對於「在中國就學,前程似錦」之錯誤幻想與迷思:
迷思一:中國的大學因為「錢多」,就比台灣的大學更「優質」?
關於「中國大學狠甩台灣的大學」,最常被拿來作為「證據」的說法之一,是其「校務預算」連年增長,更動輒是台灣的數倍之多。
然而,優質與否姑且不論,「錢(預算)多必然等於教育優質」,就很顯然是個過於簡化且錯誤的思考方式:至少就以個人經驗來談,目前我在德國所受之法學教育,比起大部分中國大學(包括我所就讀的,上述報導中所提的「預算全國最高」之學校)能提供之法學教育,絕對更為「專業」、「國際化」與所謂的「優質」。
德國頂尖的高教機構,年度預算很高嗎?跟中國相比,顯然差距還是很大——在德國各知名大學中,應以慕尼黑大學年度預算 17 億歐元(約 600 億新台幣)最高,卻比北京清華和北大都低;而多數德國知名學府的預算,更僅約與台灣大學相當(約 3 到 5 億歐元)。(註)
又,與其他同樣在德國留學之中國(大學法學院畢業)碩、博士生相比較,就個人觀察,大部分來自台灣(法學院畢業)的留學生所受之法學訓練,也往往更為扎實。
原因非常簡單:中國的法律體系在過去 10 年間,變動極為迅速。首先這造成學生在學校所學之內容,很可能無法應用在畢業後的法律職業資格考試當中,而幾乎需要「砍掉重練」、重新學習。
此外,在「國際接軌」上,由於中國近年來才逐漸有「移植德國法學教育模式」之趨勢;但在台灣的各個法學院中,早就將這套系統深植台灣,因此台灣學生若想學習德國(歐陸)法學系統,其實根本無須捨近求遠。
換言之,想要在中國學習法律,除了可能想感受「自由的可貴」、「變動社會中的法律變遷」、「帝制法學」、「好賺錢」或本身家庭背景跟中國就有較為密切的關係,我認為台灣的法學院仍為較佳選擇。
當然,各個科系發展並不相同,學子應根據自身需求選擇相應之學校,而非盲目認為「中國的大學,一定比台灣的好」。
迷思二:中國就學,就能「兩岸三地挑工作」?
更多時候,許多同學僅是以未來工作為考量,而決定到中國求學。甚至認為,只要有了中國頂尖大學的文憑,將來在「兩岸三地」的就職前景,都十分吃香。
必須提醒的是:這「夢想」很美好,但常常是個糟糕的「幻想」。如法律、醫學等由國家所嚴格控管的職業,其實並不太能「兩岸通吃」:以我所認識在中國大陸留學的法律系畢業生為例,他們或能幫助台商處理「在中國大陸的」法律問題,但實際上其業務量並不高,不會有人只靠「專門」處理台商問題過活,仍需專攻於自己擅長之法律業務;而絕大部分的醫學系畢業生,目前更無法在台灣就業,僅能留在中國。
又,有些台灣政府頒發的專業證照需要「相關科系畢業」的學生才能報考,故在報考時可能出現中國科系不被認可的情形(醫學系就是如此)。筆者並不是在說這些中國大學的畢業生「完全不夠格」獲取台灣證照;而是從現實考量,部分科系可能未來亦不會被台灣政府承認——理由是中國學科建置仍較不穩定(如北京清華大學這幾年,有較大的學科設置改革)。
換言之,如果你想著「(中國大學)畢業後若找不到理想工作,大不了回台灣就業求職」,很可能實際情況會不如預期。
迷思三:「中國」就學,放眼「世界」?
首先,「放眼世界」這個概念極為空洞;且把上面小標中的「中國」換成任何一個國家,也都能成立:一個台灣學生在任何一個國家就學、就業、做義工,都有機會跟世界上其他國家的人一起學習、共事,也可以達成所謂「放眼世界」的目標。
反而是,到中國「留學」,對許多台灣學生來說,最大的誘因其實仍在於「語言障礙較低」。但必須提醒,若要真的「跟國際接軌」,英語仍是目前國際上最主要的工作語言——以學術研究來說,中文文獻當然可以參考,但不可能取代閱讀原文的優點,且許多產自中國的譯文品質仍無法被保證,不可不察。
迷思四:被中國頂尖大學「肯定」,能「證明」自己、獲得「光環」?
這個問題,答案其實是「否」或「不盡然」:中國頂大(尤其研究所)長期以來針對「港澳台地區」的招生,均採取與國內分開招生的措施——很多中國學生在申請研究所時失利,但有相同條件、考試分數的台生卻被錄取。
這是因為,部分大學在研究所限制「本國(中國大陸地區)學生名額」、卻並無嚴格限制港澳台生(與外籍生)的招生上限。換言之,這樣的「肯定」,其實完全不能說明自己的「實力」高於每年擠破頭的千萬中國學子,且真的很不公平。
其實,在世界各地都一樣,若沒有經過任何努力淬煉實力,那獲得再好的機會、頭銜其實都沒有意義,進入相關的專業領域後一經現實檢驗,必然「原形畢露」。部分享受「優惠」待遇卻不努力的台生,到最後大概只會像大熊貓一樣,在各種場合被當成展示品,「示範」兩岸學生如何「友善交流」、「證明」中華民族是如何「共生共榮」。
而這樣的學習環境,其實是在荼毒學子,與訓練獨立思考、培養專業能力的大學教育目的相違背,也無助於達成學子所設定之求學目標。
沒有質疑與批評的歌功頌德,沒有意義
私以為上述這些迷思與「幻想」,在過去兩岸的交流中會逐漸被消彌,然而事實似乎並非如此。而這背後的原因,其實與「資訊的傳遞方式、管道」有關——
單以個人經驗為例:筆者今年三、四月份,應邀幫「北京清華大學招生辦公室」寫一篇招生文案,就被期待能夠「正面積極的書寫」——這簡直與向呂秋遠律師諮詢高中生的人生問題無異。
簡單來說,許多中國的「訊息來源」(即使來自「官方」)不只無法被百分之百地檢驗,同時許多的「觀察」亦常常受限於對岸政府的掌控之中(這也是當年為何筆者想要「親身體驗」而到中國就學的原因之一)。
因此長期以來,這些「交流訊息」往往「過於正向」,再被親中媒體大肆宣傳(以及長輩群組流傳),從而加深了誤解——事實上,所謂的「親中媒體」絕對不會比「台獨(派)媒體」更了解中國。兩者的差異,只是一個喜歡講「中國很差」;另一個喜歡講「中國很好」而已。
那麼,實質上的參訪、交流呢?受限於從事兩岸交流的機構、團體大都較為親中(否則根本無法取得舉辦活動的資格),因此學子在接觸對岸時,往往也很難判斷其呈現的樣貌、資訊是經「刻意篩選過」還是「真正符合實情」。要全部去一一印證,也不符合現實。
更重要的是,中國是個巨大的「複合體」,在不同的地域、城市、產業、族群、階級⋯⋯都有著截然不同的樣貌。也因此對於中國之觀察,向來就很難全面、細緻地描述,更無法用「中國就是好棒棒」或「中國的一切都一無可取」來粗淺帶過。本文也僅能從有限的觀察點與視角切入,目的在至少減少讀者朋友們對「在中國求學」的部分誤解與迷思。
「沒有批評與質疑的歌功頌德,沒有任何意義」,也無助於我們真正瞭解中國。本文並非宣揚「絕對不要進中國」,而是希望各位有意「西進」的學子在決定前,能審慎考慮、多參照各方說法,盡可能減少因種種錯誤、引導式資訊的干擾或誤導,做出令自己後悔的決定。
標籤:
瀏覽次數:
173
人氣指數:
173
累積鼓勵:
0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檢舉原因
此為詐騙帳號
此為廣告帳號
此為援交帳號
他未滿18歲
此為不雅及騷擾留言帳號
其他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給本文貼紙:
得到的貼紙
得到的貼紙:
給本文貼紙
本日記尚未得到貼紙
為什麼常常要唱歌?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華新科4月EPS年增5.5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