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765863
 劉阿漢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11個必須懂得的動物理論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牛津和劍橋大學的入學口試問答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篇名: 念珠(佛珠)認知了解與數量意義
作者: 劉阿漢 日期: 2014.11.02  天氣:  心情:
念珠(佛珠)的認知了解與數量意義~

念珠又稱作佛珠、數珠等。是念佛時紀錄的工具,而念佛是修行佛道基本方法之一。掐捻念珠誦經持咒念佛,能生諸種功德,而民間一般非佛教徒亦有配戴佛珠,因為非佛教徒亦多相信手戴佛珠可保平安。
念珠的梵文原語有4種,譯成中文意思是:數珠、珠鬘、念誦鬘、珠之貫線。
印度人自古都有以瓔珞鬘條纏身之風俗,亦是後來演變成念珠的使用。不過佛教最初是沒有使用念珠,最早有記載約是2世紀,而中國則在隋唐時代(公元6百年左右)開始有記載使用念珠及在雕刻佛像時亦有刻上念珠。
念珠不是佛教所創,在佛陀時代所制的律儀亦無念珠的記戴,亦不包括在「比丘十八物」中。而佛經記戴念珠多出於後期的經典,而律部經典卻不見有記戴,所以依律典的南傳佛教徒亦較少有持珠,但在密教中念珠卻是極受重視。

手腕型的佛珠,不要去說數字吉凶,信佛的人有時不要太迷信。若帶著佛珠是好看的,那是沒有用的。若佛珠是用來念佛的,那手戴的佛珠數目就不是根本的問題,因手腕有大小,要有一定的數目配合,是沒有辦法完全滿足吉數,只要經常用佛珠念佛,佛珠就會發光,當然可能看不到光,但它卻是可以避邪的。
至於戴在左手還是右手,是沒有特定的,依工作不妨礙到就可以了。若是出家師父的長串佛珠多少珠數,就有不同意義與功德的。

念珠種類大致分成3類,也是我們目錄中所分的手珠、持珠及掛珠。
手珠:一般是戴在手腕上,亦可隨時拿在手上掐捻念佛,顆數除了常見經書所戴的顆數外, 亦有視乎手腕粗幼及珠子的大小而定。
持珠:一般是用較大顆的珠子,拿在手上捻掐念佛之用,顆數也是視乎珠子的大小按經書記載顆數穿成。
掛珠:掛在頸上的佛珠,一般是一百零八顆,通常較大粒的是出家人平日及法會中配戴,而在家佛弟子較少配戴,不過因為經書及律制也沒有說明佛珠是出家人專用之物,故近年亦多在家佛弟子戴在頸上。而一些較細粒穿成的掛珠則較多人拿在手上或撓在手上隨時掐捻念佛。我們為了方便介紹,所有一百零八顆的念珠也稱為掛珠,但一些較細的不一定可以戴在頸上,敬請留意。

念珠常附有母珠、數取、記子、記子留等。
1.一般母珠是1顆(亦有2顆),母珠又稱達磨珠。
2.數取(亦叫隔珠、間珠)用以分隔一定顆數的佛珠。
3.記子又稱弟子珠,是串在母珠之另一端,多以十顆為一小串,表示十波羅蜜,捻珠念佛滿一百零八次時即撥動一記子以為紀數。如在記子之上部另附上透明之小珠(一般用水晶)稱為助明、淨明、維摩、補處菩薩。
4.記子留是指每串記子之末端所附的珠子。

念珠的質料是品種繁多,由礦石、果質、骨、陶瓷等等都有,個人可以自己喜愛選擇。
而一些經書亦有記戴念珠制造的用料,現開列其中一部份供參考。
1.陀羅尼集經:金、銀、赤銅、水晶、木[木患]子、菩提子、蓮花子等7種。
2.守護國界主陀羅尼經:菩提子、金剛子、真珠、蓮花子、金銀諸寶及以上諸材料合成等。
3.諸佛境界攝真實經:香木、[金俞]石、銅、鐵、水晶、真珠、蓮花子、金剛子、間錯種種諸寶、菩提子等。
4.般若經:金、銀、琉璃、硨磲、瑪瑙、琥珀、珊瑚。

各質料念珠分類簡述:
1.金、銀:金、銀所造的念珠較為少見。
2.琉璃:琉璃是珠或玉石的1種,與今日的玻璃是不同,多用作制造各類器皿,有不同的顏色,琉璃最大的特色是任何物品接近它也會被它的顏色同化。
3.硨磲:海中的大蛤的殼打磨成珠。
4.瑪瑙:結晶石英,次玉石類。
有很多不同的顏色,包括常見的黑色、 紅色、原色、灰色、天眼石等等。
因它也是佛教七寶之一, 故是念珠最常用到的石類。
5.琥珀:本是1種樹脂,因藏於地下千萬年而成。火燒有香味,中國古代亦有用琥珀作藥。
琥珀因出產地及環境不同而有很多種類,有透明金黃色的金珀、不透明黃色的蜜蠟、 朱紅色的血珀、黑色不透明的瑿珀、還有內含雜物的花珀等等。
琥珀歷來被視為珍寶之物,佛弟子亦多用作供佛及做成念珠。
6.珊瑚:產於海中由動物所分泌的石灰質。主要是紅色,因是經歷千萬年而成,故被評為寶石類。一般人認為珊瑚是有驅邪及逢凶化吉的功用。
7.菩提子:1種叫川殼的草木植物所結的果實,而非菩提樹所結的果,菩提樹所結的果實是叫金剛子。
菩提子亦有很多不同的果實, 按表面花紋分為有:星月菩提、 草菩提、鳳眼菩提、龍眼菩提。
另不同地方出產亦有分為:天竺菩提、天台菩提等等。
8.金剛子:菩提樹所結的果實。
9.玉石:中國人愛好玉石, 所以亦有用玉石來造成念珠。
10.寶石:種類極多,常見用作念珠的有:虎眼石、青金石、金沙石、綠松石等等。
11.果實:
能用作念珠的果實常見的有:木[木患]子、摩尼子、陀羅尼子、太陽子等等。較罕有的是:緬茄、五眼六通等等。
至於果實的核亦有用作念珠,但一般都會刻成花紋或羅漢。常用的有桃核及橄欖核等。
12.骨角:象牙、牛骨、犀牛角、牛角等都有用作念珠,而且多會加上雕刻,不過近年象牙及犀牛角的念珠因禁售已是很少有售。
13.陶瓷:陶瓷念珠多是繪上佛像、菩薩、羅漢等。因陶瓷易碎,一般陶瓷念珠多用作鑑賞之用。
14.水晶:硬度很高的礦物,有不同的顏色及種類,亦是極受歡迎造成念珠的質料。一般水晶有透明白水晶、紫晶、粉晶、髮晶、茶晶等等。
15.竹、木:竹及木亦有用作念珠。而木的念珠亦有很多種類和普遍,包括:紫檀木、沈香木、黑檀木、伽楠木等。
16.其他:包括玻璃、塑膠、合金等。

一般持念珠念佛是由母珠旁的念珠開始。每念佛號、經文或咒語1遍即用心捻掐1顆念珠,間珠不算。如有記子每捻珠念佛滿一串珠時即撥動一記子,而捻珠至母珠時多不越過,而逆向而回。因為據金剛頂瑜伽念珠經所戴,各念珠表示觀音,母珠表示無量壽或修行成滿之佛果。故捻珠至母珠時要逆向而還,否則即犯越法罪。

按粒數劃分,念珠可分為十種:
(1)一千零八十粒、(2)一百零八粒、(3)五十四粒、(4)四十二粒、(5)三十六粒、(6)三十三粒、(7)二十七粒、(8)二十一粒、(9)十八粒、(10)十四粒。
念珠不同的粒數,又有其代表的意義:

(1)一千零八十粒:表示十法界各有一百零八種煩惱,合成為1080種煩惱。
「十法界」指迷與悟的世界,分為十種類,即六凡界和四聖界:①地獄界、②餓鬼界、③畜生界、④修羅界、⑤人間界、⑥天上界、⑦聲聞界、⑧緣覺界、⑧ 菩薩界、⑩佛界。
前六界為凡夫的迷界,即六道輪迴的世界,後四界是聖悟者的悟界,已經脫離生死苦海,不在輪回。

(2)一百零八粒:代表斷除一百零八種煩惱,而證得一百零八種無量三昧。
三昧即是心安住於一境的寂靜狀態而不散亂,也就是正定中的境界。
百八三昧是指大乘菩薩所修的首楞嚴三昧,寶印三昧,妙月三昧,獅子遊戲三昧,無住三昧,妙行三昧,觀頂三昧,歡喜三昧,寶聚三昧,釋名三昧,無去三昧,無憎愛三昧,淨相三昧,滅相三昧等一百零八種三昧。
一百零八種煩惱即眾生之煩惱種種,能生種種惡業。是由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各有苦、樂、舍三受,合為18種。又六根各有好、惡、平3種,合為十八,總共為36種,配以過去、現在和未來合為一百零八種煩惱。
一百零八種煩惱又稱一百零八種結業。也解釋為三界之見惑有八十八使,即貪、嗔、癡、慢、疑、身見(執取五蘊根身)、邊見(執取常斷見)、邪見(謗無岡果,壞渚善果事)、見取見(執持成見,非果計果)、戒禁取見(執持不戒,非岡計因),合稱九十八隨眠,再加上無慚、無愧、嫉、慳、悔、睡眠、掉舉、昏沉、嗔忿、覆等十纏,便成一百零八種煩惱。
一百零八粒也可表示一百零八尊佛的功德,或表示本有的54個階位和修證的54個階位,當然還有其他含義。宋朝陳善在《捫虱新語》裏記載:韓愈問大顛和尚的歲多數,大顛笑著提起念珠說:“晝夜一百八。”語含機鋒。

(3)五十四粒:是表示菩薩修行過程的五十四階位,即表示: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再加上四善根因地。
什麼是十信呢?
1.信心 謂心與理冥,決了無疑,妙信純真,恒住中道。
經雲:妙信常住,一切妄想,滅盡無餘,中道純真,名曰信心。
2.念心 謂真信明瞭過去未來劫中,出生入死,憶念無忘。
經雲:無數劫中,捨身受身,皆能憶念,得無遺忘,名曰念心。
3.精進心 不雜曰精,無間名進,謂唯以念心精明,進趣真淨之地。
經雲:唯以精明,進趣真淨,名精進心。
4.慧心 善入佛法,造心分別為慧,謂精進之心,即已現前,則純真之慧,自然發顯。
經雲:心精現前,純以智慧,名曰慧心。
5.定心 謂念慮皆忘,寂用無心,則慧性明徹,湛然不動。
經雲:周遍寂湛,寂妙常凝,名曰定心。
6.不退心 謂定光顯發,慧心明徹,知道不遠,進修無懈。
經雲:定光發明,明性深入,唯進無退,名不退心。
7.護法心 謂心進無退,則能保護任持一切佛法,而佛之氣分,與己相接。
經雲:心進安然,保持不失,十方如來,氣分交接,名護法心。
8.回向心 回即回轉,向即趣向,謂以護法心微妙之力,感佛之光來照,又複回光,以向於佛,猶如雙鏡交照,光輝互現也。
經雲:覺明保持,能以妙力,回佛慈光,向佛安住,名回向心。
9.戒心 謂心回向佛,則於淨戒,安住不失。
經雲:心光密回獲佛,常凝無上妙淨,安住無為,得無遺失,名曰戒心。
10.願心 謂由心住淨戒,而得自在,故能遍遊十方世界,化導眾生,隨其所願,悉皆滿足。
經雲:住戒自在,能遊十方,所去隨願,名曰願心。

十住是什麼呢?
三藏法數雲十住者:謂菩薩約位進修,以妙覺為本,此覺由位而入,入則能住,故自發心住,至灌頂住,通為十種也:
1.發心住 謂由前十信,相躡進修,作真方便,顯發十住之心。此心真精,發本明耀,令彼十信之用,於明耀中,遍互涉入,圓成一心之德。
經雲:以真方便,發此十心,心精發輝,十用涉入,圓成一心,名發心住。
2.治地住 謂由前所發之心,淨如琉璃。所證之理,顯若精金。因此妙心,契於理地。
經雲:心中發明,如淨琉璃,內現精金,以前妙心,履以成地,名治地住。
3.修行住 修行者,起行造修也。謂前發心治地二住之智,俱已明瞭。由明瞭故,遍游諸行,皆無留礙。
經雲:心地涉知,俱得明瞭,遊履十方,得無留礙,名修行住。
4.生貴住 謂由前妙行冥契,妙理將生,為法王子,故曰生貴。
經雲:行與佛同,受佛氣分,如中陰身,自求父母,陰信冥通,入如來種,名生貴住。
5.方便具足住 謂由前妙行,既與佛同,則自行利他,善巧方便,具足不缺。
經雲:既遊道胎,親奉覺胤,如胎已成,人相不缺,名方便具足住。
6.正心住 謂前行相,雖與佛同,心相有異,未名正心,至此則心相不異,方名為正。
經雲:容貌如佛,心相亦同,名正心住。
7.不退住 謂前心行二相,既與佛同,則佛身佛心,二種合成,日以滋益,漸漸增長,唯進無退。
經雲:身心合成,日益增長,名不退住。
8.童真住 體微曰童,謂其體雖微,已具佛十身靈妙之真相矣。
經雲:十身靈相,一時具足,名童真住。
9.法王子住 謂自發心至生貴,名入聖胎。自方便具足至童真,名長養聖胎。至此長養功成,名出聖胎。既出胎已,則為佛之真子,而繼紹佛種也。
經雲:形成出胎,親為佛子,名法王子住。
10.灌頂住 謂表菩薩既成佛子,堪行佛事,佛以智水,而灌其頂,猶如刹利轉輪王之子受職,而父王以大海水灌其頂也。
經雲:表以成人,如國大王,以諸國事,分委太子,彼刹利王世子長成,陳列灌頂,名灌頂住。

什麼是十行呢?
一、菩薩修行之五十二階位中,指第二十一至第三十位所修之十種利他行。又作十行心。
1.歡喜行,菩薩以無量如來之妙德,隨順十方。
2.饒益行,善能利益一切眾生。
3.無嗔恨行,修忍辱,離嗔怒,謙卑恭敬,不害自他,對怨能忍。
4.無盡行,又作無屈撓行。菩薩行大精進,發心度一切眾生,令至大涅盤而無鬆懈。
5.離癡亂行,常住正念不散亂,於一切法無癡亂。
6.善現行,知無有法,三業寂滅,無縛無著,而亦不舍教化眾生。
7.無著行,曆諸塵刹供佛求法,心無厭足,而亦以寂滅觀諸法,故於一切無所著。
8.尊重行,尊重善根、智慧等法,悉皆成就,由之更增修二利行。
9.善法行,得四無礙陀羅尼門等法,成就種種化他之善法,以守護正法,令佛種不絕。
10.真實行,成就第一義諦之語,如說能行,如行能說,語行相應,色心皆順。
修十行之目的有4個:(一)厭有為。(二)求菩提、滿佛德。(三)欲於現在、未來世中救度眾生。(四)求實際、證法如。以是故修諸行。
有關菩薩于何階位修此十行,經論或以為三賢位之一,或六種性中之性種性,或五位中之資糧位。〔舊華嚴經卷十一之十行品、大佛頂首楞嚴經卷八、大乘義章卷十四、華嚴五教章卷二〕
二、菩薩之十種修行即:
1.信,信仰佛、法。
2.悲,拔眾生苦。
3.慈,施樂與眾生,對諸眾生而起眾生緣,知眾生無實體、自性而起法緣,觀五蘊之空而起無緣。
4.舍,行內外二施,令眾生心安。
5.不疲倦,指行世間、出世間之行而不疲倦。
6.知經書,指知五明。
7.知世智,知曉世間實際之事、義。
8.慚愧,恥罪過而生慚愧。
9.堅固力,自守佛道而不退失,更能向上轉進。
10.供養,供養諸佛及如其教說修行。〔舊華嚴經卷二十三、菩薩地持經卷三、卷七、十地經論卷三〕
三、十行攝善法即:
1.慈悲行(不殺生)、2.少欲行(不偷盜)
3.淨梵行(不邪淫)、4.諦語行(不妄語)
5.明慧行(不飲酒)、6.護法行(不說人過)
7.息惡推善行(不自贊毀他)、8.財法俱施行(不慳法財)
9.忍辱行(不嗔恚)、10.贊三寶行。〔禪戒篇〕
四、又指身、口、意所行之十種惡行為,稱為十惡。

那又什麼是十回向呢?
菩薩修行階位中的第31位至第40位。又作十回向心,略稱十向。回即回轉,向即趣向;所謂回向,即起大悲心救度眾生。回轉十行之善,向於三處,即∶真如實際是所證、無上菩提是所求、一切眾生是所度;以能回之心及所回善行,向彼萬類,圓滿梵行,等入法界。
此十回向略如下列∶
1.救護一切眾生離眾生相回向:又名救護眾生相回向、救護眾生回向;謂行六度四攝等救護一切眾生,怨親平等。
2.不壞回向:又名不壞一切回向;謂于三寶得不壞信心,回向此善根,令眾生獲得善利。
3.等一切佛回向:又名等一切諸佛回向、平等一切佛回向、等諸佛回向;謂效法三世佛,以不著生死、不離菩提修習回向之位。
4.至一切處回向:又名遍至一切處回向;謂經由回向力以所修善根供養一切三寶、利益一切眾生。
5.無盡功德藏回向:又名無盡功德回向、無盡藏回向;即隨喜一切無盡善根,回向是等功德,莊嚴諸佛刹,以得無盡善根。
6.隨順平等善根回向:又名隨順堅固一切善根回向、入一切平等善根回向;回向所修施等善根,為佛所守護,能成一切堅固善根。
7.隨順等觀一切眾生回向:又名等心隨順一切眾生回向、等隨順一切眾生回向;謂增長一切善根,回向利益一切眾生。
8.如相回向:又名真如相回向;謂順真如相而回向所成種種善根。
9.無縛無著解脫回向:又名無縛無著解脫心回向、無縛解脫回向、無縛無著回向;謂於一切法無所取執縛著,行普賢行,以無縛著解脫之心回向所習諸善,饒益群生。
10.法界無量回向:又名入法界無量回向、法界無盡回向;指修習一切無盡善根,以此回向,願求法界差別無量功德。

那什麼是十地呢?十地是指發願要成佛的眾生在菩薩道修行路上必須經過的十個次第。
這十個次第分別是:
1.歡喜地,菩薩既滿初阿僧只劫之行,初窺心性,破見惑,證二空理,成就檀波羅蜜,生大歡喜。
2.離垢地,菩薩斷思惑,除毀犯之非,使身清淨,成就戒波羅蜜,離一切垢。
3.發光地,菩薩滅無明暗,而得三明,成就忍波羅蜜,心光開發。
4.焰慧地,菩薩于三十七道品,圓滿具足,進而修習力無畏,不共佛法,遠離懈怠,成就精進波羅蜜,使慧焰熾盛。
5.極難勝地,菩薩為利益眾生,外習諸技藝,內成就禪波羅蜜,極難制勝。
6.現前地,菩薩住解脫法門,修空無相無願三昧,成就般若波羅蜜,使現前差別盡泯。
7.遠行地,菩薩斷諸業果細現行相,起殊勝行,廣化眾生,成就方便波羅蜜,備遠行資糧。
8.不動地,菩薩住無生忍,斷諸功用,身心寂滅,猶如虛空,成就願波羅蜜,於涅盤心,湛然不動。
9.善慧地,菩薩滅心相,證智自在,具大神通,善護諸佛法藏,成就力波羅蜜,善運慧解。
10.法雲地,菩薩廣集無量道法,增長無邊福智,悉知一切眾生心行,依上中下根,為說三乘,成就智波羅蜜,有如大雲,雨大法雨。

那麼什麼是四善根呢?
四善根位,是修行階位之稱。又稱四善根、四加行位。即暖法(us!ma-gata)、頂法(mu^rdha^na)、忍法(ks!a^nti)、世第一法(laukika^gradhar-ma)四者。
‘善’指見道之無漏智,此四者乃發無漏智之根本,故稱‘善根’。此四善根系順趣於見道之無漏決擇智者,因此又稱順決擇分。又與小乘之五停心、別相念住、總相念住等三賢位合稱七加行,或稱七方便。
南傳佛教認為,於見道以前,觀四諦及修十六行相時,有此四種善根位。茲分述如下︰
1.暖法︰又稱暖位,指能具觀察四聖諦之境,及能具修十六行相之位。即觀苦諦而修非常、苦、空、無我四行相,觀集諦而修因、集、生、緣四行相,觀滅諦而修滅、淨、妙、離四行相,觀道諦而修道、如、行、出四行相。蓋暖系如火之前相,而此位之善根如火能燒煩惱薪,可比擬為無漏聖道火之前相,故稱暖法。
2.頂法︰又稱頂位,指前者暖善根漸次增長,至成滿時所生的善根。此善根乃動搖不安定之善根(即動善根)中最為殊勝者。恰如人之頂,故稱頂法。此位亦具觀四諦及能具修十六行相。
以上暖、頂二法,其善根可動,進則起入忍法、世第一法(此二法其善根不動,無退墮),退則雖造惡業煩惱,墮惡趣,然終必能得聖道而入涅槃。
3.忍法︰又稱忍位,即頂善根至成滿時所生的善根。此善根於忍可四諦理中最勝,又於此位能忍而不退墮惡趣,故稱忍法。又,此忍法可分為上、中、下三品。下品同於前之頂位,具觀察三界四諦之境及能具修十六行相。中品則漸次減略其行相與所緣(此稱減緣減行),乃至僅存二念之作意,而思惟欲界苦諦之境。上品唯一行一刹那,即單修欲界苦諦之一行相。
4.世第一法︰又稱世第一位,指生於上忍位之無間的善根,如忍法之上品,緣欲界苦諦而修一行相,唯一刹那。此善根於有漏世間系最勝,故稱世第一法。從此位無間入見道,生無漏聖道。
此四善根位皆以修慧為體,四靜慮、未至及中間等六地為所依。《俱舍論》卷二十三雲(大正29•120a)︰‘如是四種皆修所成,非聞思所成,唯等引地故。(中略)此四善根皆依六地,謂四靜慮、未至、中間。欲界中無,闕等引故。餘上地亦無,見道眷屬故。又無色界心不緣欲界故,欲界先應遍知斷故,此四善根能感色界五蘊異熟。’
然而關於四善根所依之界地,《大乘義章》卷十一謂小乘諸部間有異說。如︰
1.依尊者達摩多羅所說,暖等善根唯色界攝,以色界中有遍緣智,能觀上下四聖諦故。而無色界中無遍緣智,不能觀下四聖諦,故非無色界攝;欲界則一向無定,不得依之修習起善根,故亦非欲界攝。
2.尊者瞿沙之說,謂暖等是欲界及色界攝,非無色界。以欲界亦有六禪定,可依之修起,色界則如上記所述,故四善根攝於欲界及色界。
3.僧祇部謂是三界攝,認為欲界有禪定,色界有遍緣智,無色界能具觀四諦,故為三界攝。
大乘唯識家,則于菩薩十回向之滿位立此四善根,謂於此位當修四尋思及四如實智之觀,依此而觀能、所取為空。蓋凡所取之境雖多,但不出名、義、自性、差別等四者,觀此四者假有實無,先空所取之境,稱為四尋思。觀能所遍非有,稱為如實智;此智乃定力所發,有明得、明增、印順、無間四定。
其關係如下︰
1.暖位︰謂依菩薩明得定,發下尋思,觀所取之名、義、自性、差別等四法為空無。此即見道無漏智火之前相,故稱暖位。
2.頂位︰謂依明增定發上尋思,觀無所取。即於此位中重觀所取名等四法皆自心變假施設而有,實不可得。此為尋思位之極,故稱頂。
3.忍位︰謂依印順定,發下品如實智,於前無所取決定印持,更觀能取為空無,於無能取中亦順樂忍。此即發印可智,故稱忍。
4.世第一法︰謂依無間定發上品如實智,印可決定所取與能取二者為空無。此為異生有漏法中最勝者,故稱世第一法。

(4)42粒.表示菩薩修行的42個階位,即是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及妙覺。

(5)36粒,含義與一百零八粒相同,為便於攜帶將108顆除3份為三十六而制。

(6)在藏密中也有33粒的念珠。
表示觀音菩薩的33種化身。或表示33天。

(7)27粒,表示小乘修行四向四果的二十七賢位,即前四向三果的「十八有學」和第四果阿羅漢的「九無學」。

(8)21粒,表示本有十地與修生十地和佛果。
或表示十地,十波羅密和佛果等二十一位。

(9)18粒,意義與一百零八粒同,為攜帶方便,將108顆除6份為十八。
或謂十八界,即六根,六塵,六識。

(10)14粒表示觀音菩薩的十四無畏。
觀音菩薩以金剛三昧無作妙力(不作意之力用)與諸十方、三世、六道等一切眾生同一悲仰,令眾生獲十四種無畏功德。
或也可表示《純王經》所說的十四忍。

後言:除了一些宗派如密宗對持念珠有一定規定外,其他的記載大多沒有嚴格的規定,如對持珠及念珠有個別問題,可請示經常出入的道場出家人或前輩同修。
念珠乃身外之物,我們念佛誦經主要是內心,不要被物所繫,被物所礙。更不要被困在手上的念珠是什麼質料,要多少顆數,要如何掐捻,要拿在左手還是右手,放高拿還是垂下。我們持珠但求方便及自在,也不必要強求庸人自擾的持珠方法。
如金剛經所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念珠也是相之一,所以我們使用時不要過份計較它。
標籤:
瀏覽次數:326    人氣指數:546    累積鼓勵:11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11個必須懂得的動物理論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牛津和劍橋大學的入學口試問答
 
給我們一個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