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景氣,桃園縣各慈善教養機構的捐款和愛心物資都縮水,部分老問題也愈加嚴重,民眾沒有打聽實際需要,反而讓育幼院變成資源回收場,善心卻可能帶來困擾。
一名社工語重心長地說,不少麵包店、公司行號定期熱心捐助食物,院方擔心衛生安全,須仔細檢查,發現不是麵包、餅乾、泡麵快過期,就是蔬菜快發爛,只能馬上拆封、料理,盡速食用完畢,有時量大、吃不完,只能倒掉,院童快變成「廚餘」前處理機。
也有人連用過的內衣褲、枕頭(套)、棉被、襪子也拿來捐,院方因顧慮捐贈者感受、不能拒愛心於門外,只能收下後再分類,不適合穿的就聯絡回收商來收,格外耗時費力。
社工指出,民眾忽略有衛生顧慮的衣物不適合捐贈,院方必須淘汰,反變成「舊衣回收轉運站」。
大園鄉弘化懷幼院就因此成為愛心轉運站,堆積如小山丘的舊衣擺滿倉庫,還有為數不少的家具,每周有40多名志工協助整理,院方留下堪用的,再聯絡急難家庭、其他慈善機構來領取。
創辦人林玄啟說,捨不得丟棄物資,轉送是最好的物盡其用途徑,院內去年受贈25萬斤白米,只留下院童所需,其餘馬上轉送,或由志工烹煮招待獨居老人、遊民、失業外勞,「不然就蹧蹋了!」
「正在上學的院童自尊心很強,捐贈快過期的麵包、二手衣物,未必適合。」有志工說,關心弱勢孩子是好事,但要避免「丟給他們去處理就好」、「送你還不要」的心態。
桃園縣政府社會處表示,民眾的愛心不可否認,不過,仍希望捐助前先徵詢公私立育幼院的需求,社會處也可提供諮詢。
多年前某位熱心人士致電,請社會處轉交捐給弱勢家庭的40萬元家具,這位縣民一頭熱,不到2天果然載來大堆家具,還逕自找媒體拍照,儼然「我想捐助,但政府卻不領情」,讓受贈家庭感覺很受傷。
當時,社會處很傷腦筋,後來縣府輔導民間社團成立二手商店,這批家具部分寄賣、部分捐贈,才圓滿解決。(記者吳佩玲、賈寶楠採訪,賈寶楠整理)
【2009/04/14 聯合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