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986133
 小雯子不織布工坊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袖珍博物館值得一遊 《前一篇 回她的日記本 後一篇》 你看見的不一定是真的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篇名: 不可不知的資訊
作者: 小雯子不織布工坊 日期: 2009.03.02  天氣:  心情:










寶寶的第一次發燒



採訪/林雅恩

諮詢/亞東紀念醫院小兒部主治醫師 辛壽庭

 

小寶寶半夜發燒最令人緊張,而正確的退燒處理及照顧,則是守護孩子健康的第一步,家長可別疏忽喔!




家有「燙手山芋」經驗談

 年幼的寶寶抵抗力弱,一旦有發燒難免讓家長特別擔心,不知該如何處理才好。有鑑於「寶寶發燒處理」詢問度居高不下,本刊特別在Baby Home寶貝家庭親子網舉辦網路問卷調查,以瞭解爸比媽咪的居家處理概況:

藉由上述調查顯示,寶寶第一次發燒年齡為3個月以下者佔18% ,而第一次發燒在出生3~9個月間者,明顯提升至52%,而發生於9~12個月期間的比例亦不低,佔18%,待寶寶出生1歲後則降至12%,所以顯見寶寶的第一次發燒,有88%均發生在1歲以前。

 

 在居家處理方面,高達43% 的媽咪決定立即就醫,而先採取退燒處理再帶孩子就醫的比例亦高達35%,在在表現出媽咪們對寶寶發燒的高度擔憂。有鑑於此,後續將為您一一探討寶寶發燒時的觀察、該先就醫或先做退燒處理的標準,與正確的退燒方式等問題。

 

由發燒看寶寶健康

腦部的下視丘為人體體溫的調節中樞,而越小的孩子,相對地體溫調控的能力越不成熟。一般來說,下列因素均可能導致體溫調節機制失衡,進而出現發燒的現象:

 

疾病性因素:細菌或病毒感染,及血液腫瘤、風濕性疾病與泌尿道感染等。

 

非疾病性因素:環境溫度過高、保暖過度、劇烈運動、服用某些特殊藥物、腦部受傷或長瘤等。

扣除掉非疾病性因素,疾病性因素中又以感染居多。許多家長對於發燒存有一些似是而非的認知,事實上,發燒一方面是身體的警訊,一方面代表體內的防衛機制正在對抗細菌、病毒,同時提醒身體要好好休息調養。而且一般40℃以下的發燒,尚不至於對身體組織產生傷害,面對發燒所帶來的種種不適,家長要做的便是持續觀察、妥善照顧。

 

各月齡發燒的常見原因+危險性

亞東紀念醫院小兒部主治醫師辛壽庭表示,就臨床經驗來看,寶寶2~4個月時發燒,多半和接種疫苗有關,如接種舊型三合一疫苗後,兩天內可能會有輕度發燒的現象。而若排除疫苗的相關性,因寶寶發燒來就診的年齡層多傾向於5、6個月以後,這是因為體內原本帶有來自母體之抗體,在5、6個月左右都已經消退的差不多了,所以比較容易受到外來病毒感染而引起發燒。

 

而依據發燒出現的時間點,需要考慮的原因、危險性亦有所不同:

4個月以下

理論上,該階段應還有媽媽抗體的保護,即使罹患一般感冒偶爾會出現咳嗽、流鼻水的症狀,但發燒的機率很低,因此須得提高警覺,並考慮其他不尋常的感染疾病。

 

4個月以下的寶寶發燒,泌尿道感染為常見原因之一。由於這年紀寶寶發燒通常不會有明顯症狀,只是比較嗜睡、吃得較差,為了確保孩子的健康,專家學者建議,3個月以下的寶寶發燒,均應住院接受檢查,檢查項目包括血液、尿液等,以觀察寶寶體內的發炎指數及白血球數目、有無泌尿道感染等。

 

以此類推,如果1個月的新生兒發燒,處理的態度應更為謹慎,除了血液、尿液檢查外,會建議家長考慮讓孩子接受脊髓液檢查,確認有無感染腦膜炎,而這亦牽涉到後續治療使用的抗生素強弱,和抗生素該使用多久時間。

 

7、8個月以後

寶寶7、8個月以後,親友來訪和出門的機會變多了,保護不如以往周密,所以得到一般性感冒的機會也大幅增加。父母應注意的是,孩子發燒外有無合併其他症狀,如果孩子同時出現精神活力很差、咳嗽得很厲害,甚至有「咻咻」的喘鳴聲,就要小心細支氣管炎的可能。

 

1歲前後

寶寶8、9個月後至1歲左右,一般感冒引起的發燒仍相當常見。不過在接近1歲前後,如果發燒時,還伴隨有輕微的腹瀉,且其他症狀不明顯,原因為「嬰兒玫瑰疹」的比例相當高。其特徵為:一開始前2、3天體溫較高,如發燒至39~40度,而且時間持續較久,通常到第4天出疹子時才會退燒,過程中體溫可能起起伏伏,使得家長照顧起來格外辛苦。

 

第一時間該如何處理?

寶寶半夜發燒時,該立即就醫或退燒?辛壽庭醫師表示,當家長發現孩子夜間有體溫升高的現象,建議先量體溫確定,由於3、4個月以下的孩子發燒危險性較高,應立即至急診就醫,不建議先自行退燒。而較大一點的孩子,如果沒有合併其他異常,可先採取下列適當的退燒處理,並持續觀察孩子的反應,來判斷是否應馬上就醫。

 

量體溫篇:對於寶寶來說,測量耳溫或肛溫的準確性較高;但無論你使用哪一種,正確操作為其重點。

 

‧耳溫:

1.3、4個月以下的小朋友耳道較小,使用耳溫槍時不容易對準核心溫度(即耳膜的位置),以致測量到耳道的溫度,可能會偏低,尤其是在冬天時,所以該階段以測量肛溫為準。

2.耳溫槍用久了之後,可能會影響其準度,建議家長一年請廠商校正一次,或者帶孩子就醫時,將耳溫槍帶到醫院,與醫院耳溫槍測量出的溫度比對看看。

3.測量時間約1~3秒。

 

‧肛溫:

1.使用肛溫計之前,可先用酒精擦拭,有清潔、消毒功用。

2.預備測量前先在肛溫計前金屬端上抹些許凡士林,以免插入肛門時造成寶寶不適。

3.讓孩子趴臥,再緩緩將金屬前端全部插入肛門內,至剛好看不到金屬探頭的深度。

3.測量時間約2~3分鐘。

註:過去有些爸媽可能習慣使用水銀溫度計幫寶寶測量肛溫,但環保署從97年7月1日開始,已禁止販賣水銀溫度計,因為水銀溫度計易碎,容易導致水銀流出,影響環境以及身體健康,所以建議改以電子式體溫計代替。電子式體溫計可以適用於測量口溫、液溫或肛溫。

 

‧其他:

測量腋溫須待孩子能夾緊時方能準確施測,不適用於嬰幼兒階段。至於額溫、背溫準確度較低,同樣不建議。

 

退燒處理篇:當寶寶體溫過高,須要退燒處理時,適時退燒處理外,也別忘了補充水分喔!

 

‧退燒藥

退燒藥主要有藥水、藥錠等劑型,須依照醫囑使用。一般醫師均會建議家裡應預備一些孩子專用的退燒藥物或塞劑,當半夜孩子突然出現38.1~38.5℃的輕微發燒,可先讓他使用退燒藥,如果之後孩子燒退了,精神、活動力尚可,且能安穩睡著,那麼早上再帶去門診即可。反之,如果孩子發燒超過39度以上,即使服藥或使用塞劑後燒退了,仍建議至急診做進一步診斷及檢查。

 

‧塞劑

塞劑內的成分與某些口服藥差不多,劑量的使用則視體重而定,乃是藉由直腸後端的黏膜直接吸收來達到退燒的目的。由於不經口服,所以降溫的速度會快一點。不過經常性的使用塞劑,容易造成肛門不適,如果孩子狀況許可,建議以口服藥為主,但若孩子使用口服藥1.5小時後仍無法退燒,或者發燒合併有嘔吐症狀、無法攝取口服藥,則建議使用塞劑。

 

‧洗溫水澡

幫孩子洗溫水澡,可使其周邊血管擴張、促進血液循環,加速體熱蒸發散失,來達到降溫的目的。水溫比體溫略高一些即可,洗澡後,應將孩子的身體迅速擦乾。

 

‧退熱貼

退熱貼的原理為富含水分的水凝膠跟清涼劑,將其貼在患者額頭或者其他患部,利用水汽化帶走熱量的原理輔助散熱,並無治療效果,僅為短暫改善發燒現象。

 

‧冰枕NG!NG!

使用冰枕容易造成血管收縮、體溫突然下降,反倒增加心臟和身體代謝的負擔,因此目前小兒科醫學會已不建議在寶寶發燒時使用冰枕。

 

‧使用酒精擦拭身體NG!NG!

有些長輩認為使用酒精有助於身體散熱,但這個方法有其危險性。因為體熱散失太快、血管收縮,會對心臟造成重大負擔,而且大範圍塗抹,不曾接觸過酒精的孩子可能會過敏。

 

退燒後須持續觀察

一般來說,口服退燒藥後約1.5小時會有比較明顯的效果,而塞劑約需30~40分鐘,為了掌握孩子的病情,後續仍不可輕忽,相關建議如下:

‧寶寶發燒時,精神、活動力難免受到影響,如果採取退燒處理後,有慢慢地恢復,那麼或許不用太過擔心。反之,孩子燒退後,依然嗜睡、精神及活動力差,就要懷疑是其他嚴重的感染,而非一般感冒,最好立即就醫。

‧寶寶發燒有時候會有畏寒、發抖的情況,這時家長可以幫他蓋上被子或加強保暖,不過如果使用退燒藥後,溫度已逐漸下降,且不再畏寒、發抖了,這時應減少被蓋,幫助體熱順利散發出來。

‧退燒的過程中,孩子流汗量會增加,故應多補充水分,補充水分亦有助於體溫下降。

‧退燒後,可以每半小時量一次體溫,以確認孩子的體溫是否順利下降。

 

父母必知2大觀察指標

家長之所以會有寶寶常突然在夜間發燒的感覺,主要是因為夜間身體沒有活動,體熱蒸發的速率就比較慢,加上體內神經系統的影響,及夜間水分補充較少,發燒時體溫便不容易降下來。

 由於寶寶無法用言語表達,通常家長察覺異樣的徵兆有二:

‧夜間哭鬧不安:最常見的是寶寶夜間哭鬧不安、睡不好,家長探視時,發現他身體摸起來熱熱的,進而量體溫確認。

‧嘔吐:亦有些人以嘔吐來表現,進而引起家長的注意。

 

家有1歲兒 居家必備退燒藥物&用品

辛壽庭醫師表示,考量到一歲內孩子的生理狀況及照顧的便利性,居家可準備一些孩子適用的退燒藥物、用品以備不時之需。而為了讓退燒藥物、用品能有效發揮作用,使用及保存都要注意:

‧退燒藥

目前衛生署、醫改會均積極推動兒童專用藥,即附有清楚標示、劑量刻度之原廠藥水,讓家長能夠掌握藥名,以便於後續有疑問時不會求助無門,同時容易掌握份量,這些亦是家長在準備退燒藥時應考慮的。

‧塞劑

1.目前塞劑常見的劑量有12.5mg、25 mg兩種,後者適用於成人,前者則適用於嬰幼兒。使用份量上,10公斤以下的寶寶,一般是用1/2~2/3顆左右,若溫度不是很高,通常用半顆即可;而12公斤以上的寶寶則可用到一顆。

2.兩次塞劑使用間隔宜拉長至5~6小時,而退燒藥和塞劑的使用應間隔為1.5~2小時,以免藥效太強,體溫下降太快導致身體無法負荷。

3.如果孩子合併有嚴重的腹瀉,則不建議使用塞劑,因為此時腸胃黏膜已經受損,使用塞劑可能會加重腸胃刺激,使得塞劑效果無法發揮。

‧退熱貼

雖然發高燒時,光靠退熱貼要降到正常的體溫有其難度,不過確實可減緩寶寶發燒時的不適感,而且因為是局部作用,除非孩子對退熱貼的介質過敏,不然安全性相當高。

 

★藥物保存須知

每次帶寶寶到醫院、診所預防接種時,醫師都會開立退燒藥水或藥丸給家長備用。如果為未開封的藥水,只要避免放在陽光曝曬、高溫環境,一般約可放半年到一年,並不須刻意冷藏。但若已開封過,則不建議存放超過1個月。

 

至於散裝的藥丸,因容易受潮,保存不易,如已存放一段時間,不建議下次再用。而塞劑因為比較容易融化,同樣要避開陽光曝曬、高溫的環境,如果不常用的話,可以放冷藏保存。

 

★緊急情況就醫莫遲疑~

以下為需立即就醫的緊急狀況,請家長提高警覺:

1.3、4個月以下的寶寶發燒均需立即就醫。

2.合併有抽筋;嚴重咳嗽,很喘的感覺,有喘鳴聲;發燒40℃以上。

3.服用退燒藥後,體溫有逐漸降下,但孩子依然嗜睡、精神差、活動力不好等。





《MamiHome媽咪窩》
2009/1月號

標籤:
瀏覽次數:94    人氣指數:1474    累積鼓勵:69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袖珍博物館值得一遊 《前一篇 回她的日記本 後一篇》 你看見的不一定是真的
 
給我們一個讚!